内镜检查常被用作诊断消化系统的重要手段。但消化内镜引起的感染须引起重视,尤其是内镜清洗消毒不严格的和地区。从理论上讲,各种病原微生物都有可能通过内镜诊疗传播,所以内镜的清洗消毒须重视。
内镜检查常被用作诊断消化系统的重要手段。但消化内镜引起的感染须引起重视,尤其是内镜清洗消毒不严格的和地区。从理论上讲,各种病原微生物都有可能通过内镜诊疗传播,所以内镜的清洗消毒须重视。
内窥镜作为侵入人体体腔的器械,材质特殊,结构精细,很多部件不耐高温、高压、耐腐蚀,只能低温消毒或浸泡在消毒液中。内镜体设计复杂,官腔、鼻窦多,清洗消毒困难,内镜通道易形成生物膜。生物膜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清洁和消毒不充分,生物膜附着在潮湿的表面,包括水管、通气管和医疗器械(包括导尿管、人工心脏瓣膜和起搏器)的表面和官腔。生物膜覆盖的正常生长繁殖细菌,可以逃避别的消毒。在一项研究中,检查了内窥镜的66个活检通道,其中36个(54.6%)发现了生物膜,一些通道有三个生物膜,一些通道有大的生物膜。
生物膜去除有几个关键点:
快速清洗+高水平消毒/+适当干燥会防止内镜形成生物膜。在现有的报告中,内镜检查引起感染传播的主要原因如下:
1.预清洁不及时,床头清洁不做或不到位。
措施:内镜从患者体内取出后,应立即用含清洗液的湿巾或湿纱布擦去外表面污垢,擦拭用品应严格一次性使用。
2.人工清理不到位,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够。
措施:将内窥镜全浸泡在清洗液中。刷软式内窥镜时,要看到刷头两端,把刷头上的脏东西清理干净。清洗完一台内窥镜后,应更换清洗液。
3.消毒或剂浓度不合格,作用时间不够。
措施:严格按照使用的消毒剂/器浓度,及时监测浓度,记录消毒时间。
4.用水进行终冲洗。
措施:终冲洗水应为无菌水或孔径≤0.2μm滤膜产生的过滤水,避免二次污染。
5.干燥不充分。
措施:使用后用乙醇或异丙醇和压力气枪干燥。
需要强调的是,无论是手工消毒还是用清洗消毒机消毒,手工清洗是消毒成功的关键和基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