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窥镜结构精密复杂,涉及光学、电子、机械等多领域技术。非专业维修人员因缺乏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,不了解设备内部构造与工作原理,维修时极易因操作不当损坏关键部件。
一、非专业人员进行维修操作
内窥镜结构精密复杂,涉及光学、电子、机械等多领域技术。非专业维修人员因缺乏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,不了解设备内部构造与工作原理,维修时极易因操作不当损坏关键部件。例如在处理图像模糊故障时,可能错误拆解镜头组件,导致镜片划伤、光学系统失调,使图像质量进一步恶化;在处理电气故障时,可能因误判电路问题,随意焊接线路,引发短路,烧毁电路板。
二、使用未经认证或劣质的维修配件
正规的内窥镜维修配件经过严格质量检测与认证,能与原设备良好匹配,确保性能稳定。使用未经认证配件,尺寸、规格、材质等可能与原装配件存在差异。如更换弯曲部钢丝时,若钢丝强度、柔韧性不足,弯曲部易出现动作不灵活、卡死现象;使用劣质导光束,会导致光线传输效率低,图像亮度减弱、色彩失真。此外,劣质配件耐用性差,短时间内可能再次损坏,增加维修成本与设备停机时间。
三、不遵循维修操作规程与流程
各品牌、型号内窥镜都有相应维修手册,详细规定维修步骤、方法与注意事项。维修人员不按流程操作,易引发新问题。如软性内窥镜漏水测试是重要检测环节,若跳过此步骤,无法及时发现潜在漏水点,水进入设备内部,会腐蚀电子元件、损坏光学部件。在硬镜维修中,拆解镜头时若不按特定顺序与方法,会破坏镜头内部精密的光学结构,影响成像效果。
四、维修环境不符合要求
内窥镜维修需在洁净、干燥、防静电环境中进行。在灰尘多的环境里,维修时灰尘易进入设备内部,附着在镜头、电路板等关键部位,影响光学性能与电气性能,导致图像出现噪点、电路短路等问题。潮湿环境会使电子元件受潮生锈,降低设备可靠性。而静电可能瞬间释放高电压,击穿敏感的电子元件,如 CCD 图像传感器等,造成不可修复的损坏。
五、违规拆解与组装
内窥镜内部构造紧凑、精密,各部件安装位置与连接方式有严格要求。违规拆解可能损坏部件间的连接结构,如在拆解软性内窥镜插入部时,暴力拆卸可能导致管腔破裂、钢丝断裂。组装时若部件安装不到位,如弯曲橡皮安装不紧密,会导致弯曲部漏水;光学部件安装偏差,会造成图像变形、模糊。此外,随意更改设备原有结构与线路布局,会破坏设备的整体性能与安全性。
六、未进行必要的检测与校准
维修后的内窥镜需经过全面检测与校准,确保各项性能指标恢复正常。若未进行图像质量检测,可能交付使用的设备仍存在图像失真、色彩偏差等问题,影响医生诊断。未校准送气送水压力、吸引压力,可能导致在临床使用中出现送气送水不畅、吸引不足或过度等情况,给患者带来不适甚至伤害。跳过电气安全检测,设备可能存在漏电风险,危及患者与医护人员安全。
七、私自维修受监管的关键部件
内窥镜部分关键部件受严格监管,如涉及核心成像技术的 CCD/CMOS 组件、具有高精密光学系统的镜头等。私自维修这些部件,不仅违反相关法规,且因缺乏专业技术与设备,难以保证维修质量。例如维修 CCD/CMOS 组件时,若没有专业的无尘环境与校准设备,维修后易出现图像噪点增多、分辨率下降等问题。